• 9001诚信金沙



  • 9001诚信金沙集团
    2021-12-23 14:51

    家长这3种做法 ,正在破坏孩子的内驱力

    分享到:

    最近 ,一位家长对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感到很苦恼。

    她给孩子买了很多书 ,每天给孩子规定好读哪些书,有时候还承诺孩子看完一本书就奖励他一个小礼物 。
    然而很多办法都用了,孩子还是对阅读提不起兴趣 。只要家长不强行要求,自己就想不起来看书 。
    这让我想起很多喜欢阅读的孩子,他们随便到了哪个地方,只要看到有书 ,就会眼睛放光,马上“钻进”书中,津津有味地看起来。
    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曾经提出过自我决定论,将每个人行动的动机分成了内驱力和外驱力。
    喜欢阅读的孩子,发自内心对书中的故事和文字感兴趣,从中能够产生满足感、愉悦感,这是一种内在驱动力,不需要别人监督、鞭策就会自觉主动地去做。

    而那些不喜欢阅读的孩子 ,在这件事上缺乏内驱力,因此会依赖于父母的规定 、奖励,一旦这些外驱力消失,行为也会随之产生变化 :没人要求就不愿意看书 。



    家长这3种做法,正在破坏孩子的内驱力



    阅读如此,学习也是如此 。
    为什么有的孩子,从小到大不需要家长怎么督促,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,遇到困难也会积极地去想办法解决 ,不断进步 ?
    正是因为在学习这件事上激发出了内驱力 。
    有了内驱力,无论有没有外在奖励或诱惑 ,一个人都能保持高度的热情和积极去投入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中,且不会轻言放弃 ,这就是强大的内心力量。
    那些靠着外驱力而行动的孩子 ,也可以很优秀,然而一旦有一天外部动力不足或消失 ,孩子便会感到无所适从,迷失方向,甚至停滞不前。
   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家长的这几种做法,很容易破坏孩子的内驱力,需引起注意 :01缺乏界限感,过度干涉孩子

    就拿学习这件事来说,我们经常看到的是筋疲力尽的家长和想偷懒拖延的孩子——
    家长总是非常焦虑 、操心 ,给孩子安排各项事务 :给孩子收拾书包 ;辅导孩子写作业 ;催孩子起床、睡觉 、上补习班;给孩子安排各种学习任务······
    而孩子却显得很被动,写作业磨蹭拖延 ,不爱学习,想办法偷懒贪玩 。
    针对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控制问题上,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·斯蒂克斯鲁德博士与亲子互动和焦虑管理教育专家奈德·约翰逊 ,在《自驱型成长》这本书中提出:

    父母想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,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,就应该把自己看做是孩子的“咨询顾问” ,而不是孩子的“老板或是经理人” 。


    因为当家长缺乏界限感 ,在孩子的学习上参与过多,孩子可以自己安排 、决定的事情就少了。
    久而久之,孩子一面依赖于父母的督促、管理,一面逃避着自己学习上的责任 ,逐渐变得懒散 、懈怠 。



    当孩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,他才能真正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,更独立自觉。
    当他上课不听讲、不认真完成作业的时候,就会想到随之而来产生的后果,从而避免那些不利于学习的行为 ,学会自我管理。
    因此,家长要把握好界限 ,深刻认识到孩子和自己是各自独立的个体 ,孩子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,需要他承担的责任 ,让他从小学着承担。
    在学习上 ,不要过度干涉、控制,给孩子适当的自由,让他自我管理;遇到问题鼓励他自己动脑思考 ,找到学习中的乐趣。
    家长最需要做的 ,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和支持 ,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他努力、坚持 ,让他相信自己。
    0外部动力使用不当
    之前一则新闻引发网络热议,一个14岁孩子报警称爸爸在他房间安监控,侵犯了他的隐私权。当警察上门了解情况时,爸爸说:“是为了监督孩子学习。”
    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,可以说是费尽心思。有的是一直给孩子讲道理、唠叨、一直逼着孩子学习 ;有的是给孩子安排各种补习班、家教,让孩子没有可以玩的时间。
    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情 ,一直被这些外在的动力推着向前走,很容易产生厌烦、抵抗的情绪,更加不利于内驱力的产生 。
    来自斯坦福和密西根大学的两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著名的“画画实验”。
    原本喜欢画画的孩子,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,课余会主动画画。
    但若刻意设置奖励机制,将这些孩子分为“有奖励组”和“无奖励组”。“无奖励组”的孩子 ,16.7%选择画画;“有奖励组”的孩子 ,只有8.6%画画。


    家长这3种做法,正在破坏孩子的内驱力


    上一篇:家庭教育的差距,决定着孩子生命质量的差异!(家长必读)
    下一篇:中文到底有多美?看了这些词你就知道啦 !一定要讲给孩子


  • 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