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9001诚信金沙



  • 9001诚信金沙集团
    2021-12-24 10:01

    大变局 !楼市首提“学新加坡”,“香港模式”

    分享到:

    中国房地产,迎来新变局。

    据第一财经报道 ,近日 ,深圳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表示,新加坡是深圳学习榜样,未来深圳的住房比例是“六比四”,目标是让深圳60%的市民住进公共住房,为此将加大住房供应,推进大规模住房建设。

    这是内地城市官方首提“楼市学新加坡”,在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的重要时间窗口,这一说法充满想象空间 。

    学习新加坡,究竟学什么 ?是否意味着内地楼市开始抛弃“香港模式”?

    01

    香港、新加坡、深圳 ,房价有多高?

    根据世邦魏理仕发布的《2020全球生活报告》 ,全球住宅价格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为:香港、慕尼黑、新加坡 、上海、深圳、北京(城区)、温哥华、洛杉矶、巴黎和纽约。

    大变局!楼市首提“学新加坡”,“香港模式”被抛弃?

     

    香港以套均价格125.44万美元蝉联全球第一;新加坡位居全球第三,套均价格91.5万美元;上海、深圳、北京位居4-6位,套均价格分别为90.58万美元、78.39万美元和76.35万美元。

    以2019年人民币平均汇率6.89元计算,香港、新加坡 、上海 、深圳、北京的住宅套均价格分别为865.3万元、631.2万元、624.8万元 、540.7万、526.7万元。

    从套均总价来看,香港遥遥领先 ,新加坡与北京持平,略高于深圳、上海。

    值得注意的是,由于不同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存在明显差异 ,相比套均总价,均价 、房价收入比更能反应房价是否处于合理空间 。

    从均价来看,香港超过14万元/平,在寸土寸金的港岛,则接近20万元/平 。与香港对比 ,新加坡均价为9万/平,深圳均价约为6.5万/平。

    值得注意的是 ,新加坡这一价格是就私人住宅而言的,而私人住宅在当地占比不到2成 。新加坡超过80%的人口居住在政府建设的组屋中,组屋的价格不到私人住宅价格的一半。

    此外,虽说在绝对值上 ,深圳远低于新加坡和香港,但发展水平不同、收入水平不一,在房价收入比上并不弱于这些城市 。

    大变局!楼市首提“学新加坡”,“香港模式”被抛弃?

     

    可见 ,作为内地房价最高城市,深圳的确到了十字路口 。下一步,学香港还是新加坡 ,还是再开一条新路 ?

    02

    学香港还是学新加坡,这是一个问题。

    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化始于1980年代 ,随着1998年住房商品化改革步入飞速发展期,迄今已有20多年的上行历史 。

    在房地产发展初期,内地从香港、新加坡学来了一系列发展经验,但方向可谓大相径庭。

    土地70年产权 、公摊面积、预售制、土地财政,可谓香港楼市的特色 。早在1950年代,香港就探索出以卖楼花 、批租制、土地财政为特色的房地产发展模式,这一模式在1990年代被内地引入 ,进而在内地城市遍地开花。

    这些发明,奠定了香港房价一飞冲天的历史 。即便过去几十年 ,香港多次遭遇危机冲击 ,房价一度腰斩 ,但借助这一模式,楼市总能从最低谷一跃而起 ,不断创出新高。

    大变局!楼市首提“学新加坡”,“香港模式”被抛弃?

     

    高房价,已然成为香港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。面对高房价,香港虽然推出了公屋乃至“八万五建房计划”,但都不理想。

     

    由于土地供给不足 ,公屋数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,如今只覆盖了不到50%的家庭;至于“八万五建房计划”,早在2000年代初,就由于有房一族抗议最终夭折 ,香港房价从此走上不归路。(参阅《香港 ,再无地产大佬》)

     

    与香港相比,新加坡房地产在经济中的地位并不重要。

    新加坡楼市,有两项制度最受关注 :一是中央公积金制度 ,二是组屋制度 。

    中央公积金制度 ,在1990年代被内地引进,这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。虽然如今公积金存废之争再起 ,但不可否认 ,公积金制度对于房地产的特殊意义。

     

    与公积金制度相比 ,新加坡的组屋制度更为出名。几十年前 ,新加坡也曾为住房短缺所困 ,不过从1960年代开始,新加坡开启“居住有其屋”计划,开始兴建组屋 。

    如今 ,这个仅有500多万人口的城市,近80%的人口居住在由政府兴建的组屋里 ,约20%的人选择私人住宅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大变局!楼市首提“学新加坡”,“香港模式”被抛弃?

    组屋是典型的保障性住房 ,价格相对低廉。在全球住宅价格排行中,新加坡位居第三,这是就20%左右的私人住宅而言的 。

    就组屋而言,新加坡一手公屋价格多在1-3万元人民币之间,相当于中国内地二线城市水平 。

     

    组屋价格之所以如此之低 ,原因有二 :

    一是得益于新加坡的土地国有制度和低价卖地模式。新加坡地小人多,接近 90%的土地掌握在政府手中,这些土地以低价转让用于大规模建设组屋 ,从而保障了组屋的廉价优势 。

     

    二是组屋供应相对充足 ,不存在人为制造的短缺。迄今为止新加坡建设了110多万套组屋,超过当地房屋总量的7成,覆盖超过80%的人口。新加坡住房自有率高达91%,位居全球第二位 ,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城市 。

    因为这几点,新加坡楼市与香港走向了不同的方向。

    03

    深圳学新加坡 ,究竟学什么 ?

    香港、深圳、新加坡 ,这三个城市有一定相似性 。三城的GDP总量接近,同样面临“人多地少”的困境 ,土地资源相对紧缺,成为制约楼市发展的关键因素。

    不同之处在于,香港走向了高房价之路,新加坡走向了保障房之路 ,深圳过去更多效仿香港,如今则面临新的选择。

    不可否认,在住房商品化初期,香港模式所创造的住房市场化 、卖地收入等,对缓解城市住房需求紧张、地方基建资金短缺,起到了不容低估的作用。

    然而 ,当内地城市房价不断攀升、房价收入比比肩国际城市之际,高房价已经不再是无关紧要的民生问题时 ,是时候对房地产做出更多探索。

    大变局!楼市首提“学新加坡”,“香港模式”被抛弃?

    来源 :易居研究院

     

    新加坡模式 ,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?

    一言以蔽之,新加坡模式,说到底是政府承担了“居者有其屋”的义务 ,通过低价转让国有土地 、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 、严打投机等方式,保障民众住房需求。

    在新加坡,组屋占比高达80% ,私人住宅20% 。组屋由政府兴建,优先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购房需求 ,因此得以严控售价,让房价收入比始终维持在5-6的合理水平。

     

    同时 ,政府严控组屋转售,一个家庭只能拥有一套组屋,一生只有两次购买组屋的机会(一次服务基本自住,一次改善) ,只有住满一定时间方能转售 ,且只能转售给符合条件的人 。

    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拳,新加坡得以将房价控制在合理水平,让保障的归保障,让市场的归市场 ,以最大的保障来消解市场价格带来的压力。

    当然,由于新加坡是城市经济体,且相对发达,住房问题更容易解决,这一模式是否适合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,值得探索 。

    04

    深圳学新加坡,发出了再明显不过的变局信号 。

    作为中国内地房价最高的城市 ,深圳面临的问题不只是房价超出一般居民承受水平,更是过高的房价已经对实体制造业产生了不可逆的挤出效应 ,来了都是东莞人 、惠州人的调侃背后,隐藏着真实的社会问题。

    前不久,深圳刚出台了“史上最严楼市调控” 。“落户三年方能购房”+增值税5年免征+豪宅税门槛收紧,这一系列组合拳让当地楼市迅速从火热回归正常。

    不过 ,无论多严的楼市调控,都只是堵漏之举,可以在短期遏制炒房冲动,于长期而言,还需要更为完善的长效机制。

    在许多人看来,深圳之所以房价高企 ,核心原因在于土地紧缺。这没错,但新加坡的城市面积(724平方公里)不到深圳(1997平方公里)的4成 ,土地紧缺可能并非高房价的唯一原因。

    比土地紧缺更为现实的问题是 ,深圳将有限的土地更多给了商业工业,居住用地供应严重不足 。

    长期以来,深圳居住用地占比常年不到20% ,而全国平均是33% ,国际上一般是40%以上 ,东京、首尔等城市则超过50%。

    大变局!楼市首提“学新加坡”,“香港模式”被抛弃?

     

    同时,深圳住房存量严重不足。深圳实际管理人口高达2000万,但据透露,深圳仅有1068万套住房 ,其中商品住宅+保障房不到3成,超过一半都是城中村的房子 ,深圳还有70%多的人居住在城中村 。

     

    大变局!楼市首提“学新加坡”,“香港模式”被抛弃?

     

    所以 ,深圳要想解决高房价问题,必须在土地供应、公共住房供给上做更多文章。

    这方面 ,深圳已经做出探索。一方面,深圳加大住宅用地供应 ,同时停止审批商务公寓用地。据有关负责人透露 ,住宅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从“十四五”开始提高到25% ,甚至在“十四五”的前两三年提高到30%。(参阅《深圳出手 ,这类房子再遭致命一击!》)

    另一方面,在深圳2035住房规划中,未来18年深圳将提供170万住房 ,其中商品房占4成,人才房  、公租房、安居房合计占6成,这就是让6成居民住在公共住房这一说法的由来。

    问题在于 ,深圳住宅建设过去的历史欠账太多,仅仅在新增住宅里配比6成的公共住房,或许能解决新增人口的住房需求,但对于已经在深圳的1000多万人口,可能仍旧杯水车薪。

     

    相比新加坡8成以上的组屋比例,深圳这一目标仍有提升空间 。

     

    05

    相比香港模式 ,新加坡模式并不是那么容易学。

    新加坡的低价组屋,背后是政府主动让利,不依赖土地财政 ,不依赖房地产刺激经济 ,从而得以供应大量的低价土地 ,让组屋价格维持在合理水平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同时,新加坡目前有8成人口住在组屋里,这是几十年兴建持之以恒推进的结果。这不仅需要魄力 ,还需要源源不断的投入。

     

    显然 ,对于许多城市来说 ,香港模式既有土地财政之效,又能借房地产拉动经济,而新加坡模式则需要更多的付出 ,而很难有GDP或财政上的得益。

    然而 ,无论是否学新加坡 ,香港模式可能都到了改变之时。无论是土地财政,还是预售制 、公摊面积,都到了非变不可之际 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深圳迈出第一步,楼市变局刚刚开启 。

     

       9001诚信金沙有好房  

     

    上一篇:强基补招!中科大、北理、兰大发布2020年强基补
    下一篇:教育部发布教师的“惩罚权” ,老师可以这样干


  • XML地图